预订须知
特别提示:
孟姜女故事的演变:
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很广的民间传说之一,两千多年来,它口耳相授、著之典籍、被之管弦、演于戏剧,直至今天搬上屏幕,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,几乎是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。那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、流传与演变的呢?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。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,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,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,对她表示吊慰。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,拒绝接受,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。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,淳于髡曰:“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。”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。
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“夫死后向城而哭,城为之崩”的记载(刘向《说苑》及《列女传》)。大约到了唐代,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、哭崩长城的故事,具备了今天的刍形。《周贤记》把故事搬到了燕国,孟姜名孟仲姿,杞梁变成杞良。杞良为逃筑城之役,误入孟超后园。孟女仲姿正在洗澡,古人贞操观念很重,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,故二人乃结为夫妻。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,埋尸长城之下,于是仲姿千里寻夫,哭崩长城,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,终得丈夫遗骸云。
从元代起,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。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、钟嗣成《录鬼簿》等对此均有记载。在这些戏曲中,孟姜转化成孟姜女,杞梁衍生出杞良、范杞良、范希郎、范喜郎、万喜良等名。
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,各地兴起了建庙热。现知孟姜女比较早的庙建于北宋,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庆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。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,临淄、同官(铜川)、安肃(徐水)、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。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,中卧一石像,胸有“万杞梁”三字,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。
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封建的痛恨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,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。
0
景点介绍
孟姜女庙又称贞女祠,位于山海关城东约6公里的望夫石村后山岗上。孟姜女庙的修建,是民间故事“孟姜女哭长城”的产物。庙内有前后两殿,前殿有孟姜女像,左右侍有童男童女,两侧壁上镶有碑刻,其中有乾隆、嘉庆、道光题词。后殿原供观音,殿后有“望夫石”,石上有坑,传为孟姜女望夫足迹。旁有石台,台后有振衣亭,为孟姜女梳妆更衣处。庙东南4公里渤海中有两块礁石,传为孟姜女坟。
孟姜女庙是长城文化衍生出的民间民俗文化产物。初临孟姜女庙的人,常常会感慨于108级石阶深深的寓意,更感叹这小小庙宇历经千年的顽强“生命力”。庙内前殿供有孟姜女的塑像,陇上横额“万古流芳”,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孟姜女、秦始皇的喜恶之情。奇联“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;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”(hǎi shuǐ cháo ,zhāo zhāo cháo,zhāo cháo zhāo luò;fú yún zhǎng,cháng cháng zhǎng,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。)表面看虽是文字游戏,却包含着人生哲理,让后人产生无限遐想,从中可见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。